今天在Wired Magazine看到一篇蠻有趣的文章, 在介紹Google創辦人之一----- Sergey Brin-----預先知道其人生有高達一半的機率會獲得帕金森氏症之後所採取的行動. 最有趣的是, 他將用Google氏的邏輯, 改變過去舊有的醫學研究方式, 試圖拯救自己的下半輩子.
Brin體內的每一個細胞內, 有一個變異的基因叫作LRRK2, 座落於第十二對染色體上. 這個基因的突變被普遍認為和帕金森氏症高危險群有直接的關係. 經過DNA的檢驗後, Brin有50%的機率會得到帕金森氏症(美國人的平均得病率為1%). 於是他首先從調整生活開始, 準備長期對抗這些體內變異的基因:
1. 運動及均衡飲食:健身的年輕人被發現得病率平均比一般人低60%
2. 咖啡:據說喝咖啡可以降低帕金森氏症的獲病
3. 唯一一件他不願意做的事情是抽菸
他相信透過生活的調整, 他能將50%的機率降低至25%, 另外, 正在穩定成長的神經醫學將能將風險再降低一半, 如此他得病率將下降至13%. (但仍然是一般人的13倍之多.)此外, 身價十五億美金的Brin捐出了5000萬美金作為投入帕金森氏症的研究金費. 在介紹他要怎麼樣運用這些金費之前, 我們先來更認識Brin這個人.
雙親都是科學家的他, 或許是遺傳吧, 那腦子對於數字非常敏感. 他在還沒有念完的Stanford博士班裡,他專攻Data Mining領域, 因此啓發了他對於“分析大量資訊及數據“的前瞻看法. 唯有極大量的資訊及數據才能分析出一個精準且不被預期, 通往成功之門的模式(Patterns). 而這唯有在資訊科技成熟的時代, 方能被實現. 在這觀念之下, Google出現了.
今天, 他就是要用這個邏輯來進行帕金森氏症的研究.
我知道聽起來沒什麼, 我今天讀到這邊也是覺得:得到的資訊越多, 分析的結果本來就越精準, 這哪有什麼值得wired拿來當作cover story的?我們繼續看下去.
傳統的醫學研究方法(雖説傳統, 至今亦是如此):Hypothesis --> Analysis --> Peer Review -->Publication
他的方法:Collect Data --> Hypothesize --> Find the patterns that lead to answers
透過圖會非常容易了解
![]() |
| Wired Magazine, 20 Jul. 2010 |
橘色部份是傳統的研究方法,
2004-2005 一年的時間提出假說;
2005-2007 兩年的時間來studies;
2007到2008年底 Data Aggregation和analyze;
最後再花一年半的時間花在寫論文以及發表.
如果一開始的假說錯誤, 表示, 花了六年的時間還沒得到問題的答案.
藍色部份是Brin計畫使用的研究方法,
八個月的時間完成所有研究, 而且是建立在極大量的數據上所分析出相對精準的結果.
Tool Construction--> Recruitment --> Data Aggregation --> Analysis --> Presentation
我有興趣的不是他的邏輯, 因為它是個非常直觀, 容易理解的過程.
而其所投入的資源與精力, 卻足以打破醫學與科學研究的窠臼, 驅使前進, 接軌.
我有興趣的是這件事情的影響力還有他這個shot的後勁.

說到Google,我想到的是李開復,從Microsoft到Google,再到今日的創新工廠,他的豐功偉也就不用說了。在中國,李開復幾乎是英雄教父級人物,有個開復學生網在內地可是火紅的很!!當初創新工廠開始招募時,據說第一天就湧進上萬封菁英級的履歷表,可見李開復在中國大陸的魅力。
回覆刪除說到這號人物,其實跟下一篇有關,曾是個小留學生的他,再功成名就時,內心最渴望的還是可以位華人社會盡一份心力,所以回到了中國,開創微軟亞洲研究院,幫Google在大中華開疆闢土,在兩岸三地巡迴演講、出書,現在,他希望引進矽谷的金流、人才、技術與思維,幫助華人在這片土地上建立創新產業。
像這樣有遠見、野心的企業家並不多,我認為他是華人社會少數得到普遍世界認同與肯定,擁有企業家精神與社會責任兼具的指標性人物。
另外,Google一直認為,搜索科技是種可以不斷發展的百年科學,Sergey Brin的最終目標是:不需要搜尋的搜尋,直接連到大腦的搜尋引擎,從Android到Chrome, Google Docs系列到Google wave, I’m looking forward what’s gonna happen from these genius!!
致於他的研究,有這種研究方法,我想會一定有些出人意料外的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