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塵器市場的老大。
James Dyson的創意與實踐能力,猶如雙氣旋系統般強大:在21歲時,就與與朋友設計出高速快艇--「海上卡車」;第二個設計是改良手推車。藉由塑膠新材質,把它做成球,取代輪子,做成「球推車」。1983年,戴森製造出自己的第一臺吸塵器樣機,這台具有後現代特色的產品被命名為"G-Force",並被刊登於1983年的設計雜誌封面。由於戴森在英國和歐洲並未找到合作夥伴,1985年,戴森帶著他的產品來到日本,卻意外大賣並獲得設計大獎。累積了資本支持他作更深入的研究與應用並反攻歐洲市場。終於在1995年,Dyson在英國家鄉父老前揚眉吐氣,DC01產品成為英國最暢銷的吸塵器。2000年, Dyson推出世界首款應用Contrarotator™技術的洗衣機。2003年的戴森數位馬達(Dyson Digital Motor),是款體積更小運轉更快的智慧型馬達,進而在2006年推出推出Airblade™(烘手機):由戴森數位馬達碼驅動,可在10秒內把手烘乾。
在2009年推出令人驚艷的作品:The Dyson Air Multiplier™ Fan ,不會產生不平衡氣流,吹出的涼風較傳統風扇平均。而且沒有扇葉的設計也免卻清洗扇葉的痛苦,這種風扇,吹出來的風有夠厲害。
想當年James Dyson的吸塵器原型(prototype)在歐洲遍尋不著合作夥伴,只好到日本尋求機會,沒想到一炮而紅,還紅回歐洲大陸。更拓展全球市場。可見在世界最挑剔的家電大國:日本市場成功後,市場接受度就會大幅提高。目前超過50個國家能買到Dyson的產品,全球銷售額超過60億美金。Dyson在全球的家電用品市場上,充滿個性且實用耐用,註定了總會受人注目!!
撇開那些超強的馬達與時尚的設計,綜觀Dyson的商業操作,也是相當高明的。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成功的:
1. 功能取向:James Dyson認為:「設計」 意味著產品如何運作,產品好不好看指是其次(但他的產品還真是好看!!)。產品設計是從功能面出發。許多專利技術如Cyclone、digital motor等,都廣泛應用在其產品中。並且同樣的專利可延伸應用,例如digital motor應用在烘手機、無扇電扇上,極大化專力與技術的價值。
2. 名亡實存的搭銷(Bundle):Dyson的吸塵器主打的是不需耗材--濾網,不必像刮鬍刀一樣,刀鈍了還要換刀片來割自己。但Dyson更厲害的是,還有一大堆需要加購的吸頭和毛刷,可是比濾網貴很多的,這招也蠻聰明的,總不可能花了一兩萬,卻不買吸頭吧!!
3. 科技引領創新 :Dyson企業裡,充滿了"讓我來設計一定會更好!”的信仰者,戴森裡負責設計產品的人都自稱「工程師」。戴森工程師一直在重新檢視市面上現有的產品與技術,將它們的核心能耐應用在家用品上,以目前的產品線看來,哪天開發出吹風機、冷氣也不意外!
4. 專精(focus)與改善(Kaizen):Dyson只專注在自己的核心領域,目前只有吸塵器、烘手機、風扇等三樣核心產品,也持續改善產品品質,例如吸塵器的推陳出新。在耐用度上,Dyson也反覆測試許多動作上千上萬次以上,帶給產品持續的進步,正符合日本企業的Kaizen精神,才能打造出少量、質精、高價的產品線。
5. 重視人才培育:Dyson相當重視英國本地與世界對於實作,因此設立了James Dyson Foundation 與James Dyson Award鼓勵年輕人DIY、改善身旁的產品。James Dyson甚至曾上書英國朝廷,督促政府重視工程實作(hands on),以重振當年工業革命的榮光。也計畫開設James Dyson School,培育更多像他這樣的鬼才。
6. 行銷手法: Dyson曾為了因應聖誕節的到來,在倫敦開了一間為期六週的臨時店面,算是來給大家聞個香的,裡頭陳列有數款當家產品,都可以讓所有路人來把玩一番。厲害的來了,一般店面為了增加吸引力都會請些show girl,但 Dyson 可能認為嬌柔的美女無法充分表現出產品 堅若磐石 與 超強吸力的形象,黃澄澄的強壯機械手臂直接當起model示範給大家看,這就是HardCore啊,讓大家感受一台萬元起跳的吸塵器可以有多威!
Dyson吸塵器五大優勢:
一、吸力永不衰退(同原理之吸塵器也有同樣優點)
二、永不需要耗材(現在很多家都做不需耗材的了)
三、12國過敏協會認證(Only Dyson)
四、傾倒垃圾不沾手設計(仿dyson的好像也有做這類的設計)
五、五年完整保固(真是有夠勇!!比汽車還久!!)
Dyson很屌沒錯,他的台灣代理商:恆隆行,也是個High咖,今年剛好50大壽,年過半百卻愈來愈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他所代理的產品 ,可以開間家電精品店了!!下次有機會,做些research後,再來好好寫這家厲害的貿易商!!
什麼時候,台灣也能有這樣耐操又美觀的開創性產品?
==========================================
Fans of fans.
Dyson將機械與美感的極致表現在掃把的取代品上, 更成為M.o.M.A.的永久珍藏品, 他的價格一直高到令我十分感興趣. 直到上個月, 我親眼看到Dyson Fan並迎風站在他面前, 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也願意掏出300美元買下一個不會說話的電風扇. 在這邊簡單的介紹一下它的運作方式.
首先, 藉由底座內設置的馬達吸入空氣.
接著將其吸入的空氣從環狀結構上1.3毫米的細縫吹出並引導氣流方向, 形成一個風扇內部及外部的壓力差. (環狀內部因為曲面的弧度較大, 流體速度快, 壓力較小)
因此帶入更多的空氣通過風扇內部, 進而影響風扇外圍的氣流, 總共帶來十五倍的穩定的風量
這個魔術般的設計, 強調無葉片,安全, 風力穩定, 容易清潔, 重心穩不易傾倒等優點. 將兩百多年歷史的傳統風扇徹底的改頭換面了一番. 他普遍被反應的缺點是,風量開到最大時的噪音問題.
Dyson center是這些工藝設計孕育的地方, 裡面有超過350名工作者, 他們是工程師, 也是設計師. James Dyson就像個放大鏡般將這股強大的創新能量聚焦在他們所專注的領域上. 短短十七年, 就創造出品質的口碑, 靠著正是他那對發明的執著.
他領導著全球營業額30億英鎊的創新團隊, 但當他拿著最新研發的無葉片風扇走出來時, 他卻驕傲的以工業設計師自居. James Dyson: 「設計的重點絕非外觀,而是功能!」這當然是百家之言, 各執一詞, 但就台灣不論產業或是教育對於設計的觀念而已, 這句話應該是值得我們深思. 因為台灣未來在培育美感和造型取向的工業設計師同時, 也需要有像James Dyson一樣, 具有全面性思維, 能解決問題, 而且能領導產品開發流程的工業設計師. 畢竟,他說的一點都沒錯:「一個功能不佳的產品,是與漂亮搭不上邊的!」





自己的意見:
回覆刪除1.語調的定調:詼諧或專業?? 本篇以詼諧寫法
2.是否要用很多圖片輔助?? 本篇無
3.字數是否過多或過少?
4.內容有可看性呼?
5.會不會有太多廢言??
6.重要字應該用初體字
7.找些對手來比較?? 似乎找不到一間這麼unique的家電商
以上都是你自己寫的??
回覆刪除i am so surprised!
技術部分外,都是自己寫低!!
回覆刪除Overall我真的覺得寫的很棒耶
回覆刪除1. Kaizen, Bundle, digital motor 這些可以超連結藍字額外解釋
2. The Dyson Fan 我想要在我的部份多講 因為他是會讓這篇有趣的點, 而且是別人看到這篇會share出去的點.
3, "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成功的:" 這句話以下的六點如果是妳寫的 可不可以把這句改成讓大家知道是你做的分析.
4. 吸塵器五大優勢我有一點在看廣告的感覺
5. 所以我得到了一個小結論一號:每一個文章最好都有基本的value的內容 還有有趣的點 或是很屌的點 另外還要俱備一個讓大家願意share的元素 好難喔幹
6. 我們的第一種文章類型出來了 就是一個人先寫作文 然後兩個人在開始對話
7.幹 快五點了 我要去睡兩個小時了
by the way, sony is not cool at all.
回覆刪除Bowers & Wilkins is awesome!!